“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,如何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国家与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,创新发展节日文化习俗体系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《文史哲》杂志主编王学典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。他呼吁重建中华传统节日体系,以此为载体涵养文化自信。

王学典表示,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凝结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是,受工业化、城市化、商业化等因素的冲击,传统节日出现了淡化与式微的趋势,与此同时西方节日传入后却大行其道。王学典建议合理处理好中西节日间及其与当下节日体系建设的关系。洋为中用,吸收融合西方节日内涵,用富含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人物、传说和习俗逐步取代西方节日,使这些节日如同端午节一样,和中国传统与历史联系起来。
“例如,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日设为中华母亲节,以取代西方母亲节。孟子为伟大的思想家,‘孟母三迁’的故事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,体现出孟母的伟大母性人格。以孟母为形象代表、以孟子诞辰日四月初二为节期设立中华母亲节,既可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尊重之情,又可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色。”王学典举例说。
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尊师重教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,王学典还提交了《关于将教师节调整改设于孔诞日的提案》。王学典认为,一个特定的日期之所以被选定为节日,要么是为重要的时间节点,要么是与重大历史事件、重要历史人物紧密相关。9月10日被定为教师节有其他考虑,但最大的问题,是这一天并没有任何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“孔子除了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外,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,是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位教师,被誉为‘至圣先师’‘万世师表’。他首倡私学,培育了诸多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;他提出的‘有教无类’教育理念,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。因此,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教育特有的符号与资源,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,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。”
在重建传统节日体系的同时,更需将固有的传统节日进一步发扬光大。近年来,出于城市管理与生态保护等原因,部分地区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,群众抱怨年味越来越淡。为此,王学典专门提交提案,呼吁关注春节的重要性及烟花爆竹在营造、传承春节文化中的重要功能。他建议各地方、特别是基层政府,修订对烟花爆竹“一刀切”的禁放政策,由禁放改为限放;由基层政府、社区、街道为主体燃放烟花,或设立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点供居民使用,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,传承和强化传统年俗文化。
“同时,也要利用高科技和新材料,抓紧研究开发更多绿色、环保的爆竹替代品,让爆竹燃放回归理性,既满足群众喜庆辟邪的需求,只见声响和光亮,又确保避免放鞭炮带来的污染和危害。”
新闻链接://mp.weixin.qq.com/s/68p95Kxk3eVobqiDhFTx6g